2021年10月23日至25日,“陆疆与海疆:佛法东渐与石窟艺术"博士生学术会议成功举办。会议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,受到北京大学“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”资助。此次会议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何志国教授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费泳教授、大足石刻研究院米德昉研究员、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常青教授、敦煌研究院张小刚研究员、新疆龟兹研究院苗利辉研究员、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冉万里教授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崇峰教授对发言进行专业点评。会议以线上方式召开。山西大学武夏、云冈学博士生研究生杨菊受邀参加并发言。
山西大学武夏发言题目为《山西长治程壁石窟的调查与研究》,该报告以田野调查为基础,对位于山西晋东南地区长治市西北部的沁源县韩洪乡程壁村西南11.8 公里的009乡道旁南山西侧的半山腰上的程壁石窟进行考察和研究。2021年1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在长治市石窟寺保护专项调查中,发现该窟内容丰富,保存状况较好,因此在3月份再次进行了考古调查。调查组根据洞窟形制及造像风格推断其开凿年代为北齐至隋。
山西大学云冈学博士研究生杨菊发言题目为《佛光寺无垢净光塔白石造像探析》,主要围绕佛光寺东大殿及殿内唐代塑像、绘画、墨迹外,唐大中十一年(857 年)经幢、唐乾符四年(877年)经幢及位于后山的六座唐代墓塔遗物来展开分析与研究。出土于无垢净光塔白石造像早于佛光寺东大殿建成时间百年,本次交流从造像组合、造像团体、造像目的及造像来源等方面展开,首先确定了无垢净光塔 6 件白石造像具有共时性,最初组合应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。通过录文分析,造像团体来自于河北博陵邑淫邑县刘姓、张姓两大家族成员,以两家族为主导,具有姻亲关系的家庭共同参与,彼此以地域为基础,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,进行造像供养宗教活动。在此过程中,寺院及造像团体中的僧俗弟子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在造像风格上,这批造像既延续了北朝以来河北地区造像的部分传统因素,同时又受到了唐王朝不同时期当时政治中心(长安、洛阳地区)新造像风格的影响。这批造像材质优良、加工精细,具有浓郁的写实风格,是唐代造像中的精品,对于研究唐代佛教造像艺术、佛光寺与河北地区僧众联动、《大无垢净光陀罗尼经》传播及民众信仰都具有重要价值。
(摘自微信公众号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”)